一、出入量记录方法是什么

1.用蓝(黑)色钢笔填写记录单的眉栏项目,包括病人姓名、科别、病室、床号、住院病历号及页码等。

出入量如何在电脑上记 记录出入量的内容与要求

2.晨7时到晚7时用蓝(黑)色钢笔晚7时到次晨7时用红色钢笔记录,出入液量均以毫升(ml)为单位记录。

3.记录同一时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在同一横格上开始记录;对于不同时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应各自另起一行记录。

4.12h或24h就病人的出人液量作一次小结或总结。一般于每日晚7时作12h的小结1次,用蓝(黑)色钢笔在晚7时记录的下面一格上下各划一横线,将12h小结的液体出入量记录在划好的格子里。次晨7时作24h总结,用红色钢笔在次晨7时记录的下面一格上下各划一横线,将24h总结的液体出入量记录在划好的格子里,并将24h总出入液量填写在体温单的相应栏内。

5.不需继续记录出入液量、病人出院或死亡后,记录单不需保存。但若出人液量是与病情变化同时记录在特别护理记录单上的部分,则随病历存档保留。

二、24小时出入量记录单图片-如何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小时出入量的定义

病人在24小时内所摄入的(包括饮食、输液等)和排出的(包括尿、呕吐物、引流液等)液体总量。计算液体出入量,能反映病人体内液体代谢的状况,可在治疗上结合病情的需要,较精确地维持其液体平衡。

病人在24小时内所摄入的(包括饮食、输液等)和排出的(包括尿、呕吐物、引流液等)液体总量。计算液体出入量,能反映病人体内液体代谢的状况,可在治疗上结合病情的需要,较精确地维持其液体平衡。

等,如果家庭中有此类患者,需计算其24小时出入量。

准确记录和统计病人的液体出入量,是基础护理工作之一,特别是对心脏病、肾脏病、水肿、胃肠疾病、手术后及大出血等病人的液体平衡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临床治疗决定是否需要补液或补多少的重要依据。

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护士大多使用出入量记录单或特护单,采用笔和纸进行手工记录和统计,为了提高效率,有时也会借助计算器进行演算。

部分医院使用的临床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些出入量计算软件工具。这些软件工具中的大部分,都能够自动从

执行记录、床边观察记录和仪器记录中累加入量和出量数据,然后相减得出平衡量,等进一步提高了护士进行出入量计算的效率。

少数工具,能够进一步根据特定的临床需要,累计8小时出晶体入量、8小时胶体入量、24小时尿量等对临床决策有更大参考意义的液体数据,便于医生参考。

出量是大小便量+呕吐物量+汗液量+引流液量

对于研究物,拿本子按上述持续记录24小时即可。

主要为尿量,必要时须单独记录;其次为大便量、呕吐量、呕血量、咯血量、咯痰量;胃肠减压抽出液量、胸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量及伤口渗出液量等。除大便记录次数外,液体以毫升为单位记录。在通常情况下,喝水多时,排出的尿液就会多,喝得少时,小便就少。看来,进入人体的水分变成尿液很简单,其实这中间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肾脏中完成的。

肾脏就是我们常说的腰子,它长在腰后部的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大小如拳头大小,形态如蚕豆。肾脏的结构分为生尿和排尿两部分。产生尿液的部分叫做肾单位,它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肾小管是位于外面的一段弯弯曲曲的管子。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变像筛子过滤一遍,,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被滤到肾小管中,于是就形成了尿液。许许多多的肾单位,把产生的尿液汇集到肾脏的排尿部分-肾盂,然后再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就好像是一个充满韧性的气球,主要作用是贮存尿液。当膀胱中的尿液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受到膨胀刺激,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就会发出排尿的命令。这时候,膀胱顶部有肌肉首先收缩,尿液出口处的括约肌开始计算机放松,这样,尿液便源源不断地流向尿道,排出体外。

1.准备统计表和登记表:根据24小时时段,按小时记录每一时段的出入量。

2.统计上一个班次的出入量:收集上一个班次的出入量,并以此为基准,填写统计表和登记表。

3.领取登记表:每个接班人需领取登记表,并负责登记每一时段的出入量。

1.按小时登记:每次班次交接前,需先填写上一班的出入量,再对当前小时进行登记,并核对登记表上的总出入量是否准确。

2.核对报表:登记完成后,需要当值的警务人员抽查报表,并核对该小时的出入量是否与登记表相符。

1.交接报单:把当班出入量报表交给下一班接班人,让其确认当班出入量是否正确。

2.表格向下交接:把登记表交给下一个班次的警务人员,并告知其下一班次的安排。

3.完成交接:上一班次完成工作后,下一班次才能正式上接,上班人员负责现场管理工作。

三、出入量记录方法有哪些

1.用蓝(黑)色钢笔填写记录单的眉栏项目,包括病人姓名、科别、病室、床号、住院病历号及页码等。

2.晨7时到晚7时用蓝(黑)色钢笔晚7时到次晨7时用红色钢笔记录,出入液量均以毫升(ml)为单位记录。

3.记录同一时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在同一横格上开始记录;对于不同时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应各自另起一行记录。

4.12h或24h就病人的出人液量作一次小结或总结。一般于每日晚7时作12h的小结1次,用蓝(黑)色钢笔在晚7时记录的下面一格上下各划一横线,将12h小结的液体出入量记录在划好的格子里。次晨7时作24h总结,用红色钢笔在次晨7时记录的下面一格上下各划一横线,将24h总结的液体出入量记录在划好的格子里,并将24h总出入液量填写在体温单的相应栏内。

5.不需继续记录出入液量、病人出院或死亡后,记录单不需保存。但若出人液量是与病情变化同时记录在特别护理记录单上的部分,则随病历存档保留。

四、如何才能做到准确记录出入量

◆疾病知识,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健康科普知识,为您疾病康复提供帮助正常人的体液总量总是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过多摄人或丢失均可造成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疾病或加重疾病的发展。因此,准确记录液体出人量对维持人体体液的动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记录的内容包括患儿所有的饮食、饮水、排泄物情况。误差因素( l)部分家长未认识到出人量记录的重要性,出现少计、漏记和多记。( 2)不熟悉某些食物含水量,单凭经验估计出人量,造成误差。( 3)未能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不能准确及时记录出人量。( 4)患儿年龄尚小需要母乳喂养,不好估计奶水量。( 5)患儿尿床、带尿不湿时,尿量估算有误。( 6)计量器具不准确,如患儿使用的水杯、便器,应用标准的计量工具测量。( 7)计算错误,交接班不清,造成多记、少记。( 8)呕吐、腹泻、排汗估算不准。注意事项( l)计量的器具应有精确刻度。( 2)无法测量的饮食由护理人员根据食物含水量表测算,如米饭、馒头可只记录数量及大小。( 3)呕吐物不可粗略估计,应随时通知护理人员以便作出精确的判断。( 4)大量出汗应描述更换被服数量。( 5)婴幼儿小便量可通过称重来了解。( 6)母乳喂养的患儿应尽量做到定时哺乳。来源:浙江省医学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